斯拉夫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教学科研  人才培养  对外交流  服务社会  党建工作  团建工作  学生工作  校友乐园  普希金会客厅 
 
当前位置: 首页>>普希金会客厅>>正文
普希金会客厅

【第34期读书交流会】
2017-11-12 17:19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文化苦旅》的每一个字就像一句脚步声踏击着我的心灵,也许是它太沉重或者是余老的文笔太沉重,彷佛像一个年迈的满脸都是褶子说话都喘着粗气的老人在向我诉说曾经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精神文明,它是如何的意气风发又是变得如何彷徨败落,我只能用无能的眼泪来宣示我对文化对历史的委屈。苦旅不是衣着褴褛背井离乡的流浪,而是真正的心灵上的远行,它饱含着记录者的痛苦,因为他承受着无可奈何的委屈,他不堪重负,只能通过矫揉造作的文字来宣泄,这是真正的苦旅。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痛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一篇篇随着作者的足迹 视线读下来,想象着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感悟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 文化的痛惜和无奈。这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满目疮痍的历史的感叹,对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士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来的变迁。千年前第一刀的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这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到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它并非炫丽的外表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是因为它已成为一种仪式的、人性的,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看到宗教的天地,尤其它是中国文化千年的标本。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不论是在哪里,但是深埋千年文化的疆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艰辛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LD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路1号社科楼 邮编:150025  备案号:黑ICP备05006819号

 

 

 网站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